深沉的现实主义画卷
民间叙事的穿透视角
长篇小说《蚂蚱》描绘了1900-1949年,鲁南地区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村生活图景。这是一个旧制度废弛瓦解而新制度、新文化尚未成型的特别时期,蝗灾、匪情、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、乡绅文化的消亡,以及城市工业品的流入等,为蚂蚱庙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冲击。在作者的笔下,他们的面孔纤毫毕见、栩栩如生、呼之欲出,充满了血泪和传奇。作者刻画了几十位生动立体的人物及其生活细节,他们跌宕的命运真实可考,鲜明的个性有迹可循。这是一幅以民间叙事的穿透视角绘就的现实主义画卷。作者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,为作品植入了人性的和感性的成分,从而拥有了美学意义上的陌生感,同时也动态展现了鲁南某地的民俗风貌、地理格局和当时的社会生活。
精准再现了百年前
鲁南地区的乡村文化特色
底层社会的变迁、新思想的萌芽、传统思维与新的时代的碰撞纠缠,包括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、婚姻家庭,质朴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理想,以及书中人物在不同阶段各自展示出来的不同的生命能量。作者通过冷静的描摹,不但细节化地展示了崇尚礼乐旧制的鲁南乡村百年前的民风民俗,也准确地构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。在王兆军的笔下,这种由“蚂蚱”引申出的精神意象,恰恰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天然表达。鲁南地区乡村文化的坚韧、质朴与狂野,不但被再次鲜活地呈现出来,并碰撞出了一段微观历史的强烈回声。
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
对民国乡村题材的描述
作者的长篇纪实文学《问故乡》问世后反响强烈。基于对乡土的热爱,以及对自己丰厚阅历的审视,王兆军于2015年创办了东夷书院。以东夷书院为根基,王兆军远离城市的喧嚣,深入乡村、基层,展开了长达十年的田野调查,获取并整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,这成为他研究、反哺乡村和乡村文化的宝贵素材。通过长篇小说《蚂蚱》的写作,描画了特殊时代乡村社会的传奇,捕捉到了那个时期乡村的文化特征,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对民国时期乡村生活题材的描述。小说《蚂蚱》对如何继承《聊斋志异》的传统文化,如何真实地贴近乡村生活,如何把握人物的命运,如何原生态呈现人物的语言,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。
著名作家:王兆军:出版有长篇小说“乡下人三部曲”:《白蜡烛》《青桐树》《红地毯》《蚂蚱》等;长篇纪实文学《黑墩屯——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》《问故乡》;中短篇小说集《蝌蚪与龙》《拂晓前的葬礼》等;传记文学《王羲之传》《文姜传》;散文随笔集《皱纹里的声音》《风骨随身》等数部。
作品《拂晓前的葬礼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;《原野在呼唤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;长篇小说《把兄弟》获《亚洲周刊》2013 年度十大华语小说优秀奖。其中《白蜡烛》《落凤坡人物》《井神街四季的卡片》等被译成多国语言。2015年回乡创办东夷书院,开设公益课堂,传播中西方文化,研习当代焦墨画。2018年在临沂美术馆举办《王兆军文学艺术成就展》。
4月27日 临沂大剧院 音乐厅
悦读会
著名本土作家王兆军将携新作
《蚂蚱》
与大家一起阅读探讨
重溯那段关于临沂的历史与沧桑巨变
曾经的蚂蚱庙村,是一个农业社会的缩影,人们守着土地苦熬岁月,豪杰如流星转瞬即逝,知识阶层混沌笼统,村民卑微如草芥,在天灾人祸一轮一轮的冲击下,人性的善恶,生命的挣扎令人叹息,切开了那个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内涵。